美国候任国防部长比特·海格塞斯,近期曾语出惊人:"若美国10艘航母与中国开战,20分钟后可能一艘不剩。"这番言论立即引发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热议。
作为美军新任防长,布海格塞斯的分析绝非危言耸听,而是基于对中国军力发展的专业研判。那么,中国究竟掌握了哪些"航母杀手"?中美海上力量对比发生了怎样的质变?
解放军经过二十年潜心发展,已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反航母作战体系。首先东风快递家族中的东风-21D(射程1500公里)、东风-26(射程4000公里)反舰弹道导弹,可实施"天顶攻击"。有关分析认为,一次齐射300多枚,即可摧毁3-4艘航母。
而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,东风-17乘波体导弹,末端速度达10马赫,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;
此外还有海空协同打击:轰-6K搭载鹰击-12超音速反舰导弹(射程400公里),配合卫星、无人机实时定位。
美军2022年《中国军力报告》特别指出:"中国反舰导弹数量和质量已形成对航母的实质性威胁。"
面对中国反航母体系,美军存在三大软肋:
一侦察定位短板:航母战斗群在卫星、无人机监视下难以隐蔽;
二拦截成功率存疑:标准-3拦截弹对高超音速武器拦截率不足30%;
三后勤依赖脆弱:亚太基地群处于中国导弹覆盖范围内。
前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威夫特承认:"在西太,我们过去享有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。"2021年美军"罗斯福"号航母在南海的"战略转圈",被解读为规避东风导弹射程的无奈之举。
海格塞斯的言论折射出当代海权争夺的本质转变:
从平台中心到体系对抗:单个航母价值下降,体系作战能力成为关键;
从数量优势到效能优先:导弹性价比远超航母(1枚东风-21D造价约1000万美元,仅是航母造价的1/1000)
从远洋决战到近岸制衡:中国将战场预设于第一岛链内,发挥主场优势。
正如军事专家戴旭所言:"现代海战已进入'导弹洗甲板'时代,巨舰大炮主义需要重新审视。"
需要强调的是,海格塞斯的"20分钟"推演是极端理想化 scenario(想定场景),实际冲突涉及核威慑、盟友体系等复杂因素。但这一评估无疑表明:在亚太区域,中美军事天平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。
或许正如《经济学人》的评论:"航母依然是美国力量的象征,但已不再是必胜的保证。"未来海权的角逐,将更多取决于体系对抗能力与战略智慧。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股票杠杆软件下载,实盘10倍杠杆平台,手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